少年心气

Table of Contents

hope.jpg

Figure 1: Photo by Cam Adams on Unsplash

最近情绪上一直比较低落,也就没有写东西的欲望。这几年了,一直是这样,隔三五个月一定会有一次爆发,然后疯狂的打游戏和莫名的没有方向, 想明白了个中道理的时候,可以平静又有节奏的度过一段时间,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,也可能会很短,暂且称之为焦虑症吧。

这篇文章,主要是讲一些个人的经历和从中得出的收获,一些故事,写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啰嗦,见谅。

1. 焦虑-–—我上大学干什么?

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,上高中的时候,高中老师说:你们好好学习,等考上了大学就再也不用考试了,就自由了。可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,妈的, 高中考试没及格最多也就丢个人,被人调侃一下,习惯了也就没啥。大学没及格,还要补考,补考不过,还要重修。 (当然,这些对我来讲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,去教学办办补考重修手续的时候。我记得很好玩的一件事情是,第一次补重修的时候, 老师会跟你说:"这次没考好没关系,重修一定要好好学啊"。后来再去的时候,办手续的老师会跟你说,你怎么又没过啊?怎么又是你啊之类的。)

大一上学期就这样乱七八糟的过去了,军训、学生会、各种培训和实习等等,大一上下学期的时候,我陷入了迷茫,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? (以前我一直以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考虑过,后来才发现,很多人本科、研究生毕业都没有正视过这个问题)。

没人告诉过我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,我自己也想不明白,本来上课就没什么激情。那时发生了三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:

  1. 我忘了从那里看到一部小说:疯狂的程序员,一些人物缩影:绝影、BOSS Liu、Bug Yang;程序员的爱情:绝影与燕儿, 以及他们做的事情(破解)和熟悉的计算机词汇,让我觉得真实而且酷,我也要做程序员!"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面写代码的感觉。 那是什么感觉?那就是武林高手闭关修炼的感觉。"
  2. 大一的时候,正好是大四学长在找工作的时候,08 年的时候,听说有个学长拿了份 5K 的 Offer,大家都好生羡慕。当时对行业和钱都没概念, 只是觉得我需要那种被别人崇拜的感觉。
  3. 大一下学期,我们的数据结构是蔡老师带的,蔡老师比较「前卫」,讲数据结构用C#,IDE 要用 VS2008(要知道那个时候满机房都是VC6.0)。 虽然我很多观点上和他不同,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他,他给我们带的《数据结构》和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(C++)》,没有逃过一次课,没有睡过一次觉, 我感觉他讲课的思维真的挺好的。也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对程序有那么一点点感觉。

于是,我没那么迷茫了,也没有想那么多,只想着把 C++ 学好,毕业的时候找份 5K 的工资,就可以了。

2. 焦虑-–—我上那么多课有什么用?

我们上初中的目的是上一所好的高中,上高中的目的上一所好的大学,那到了大学以后呢?继续硕博吗?我的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,我要学好数学,学好英语, 学好计算机理论基础,以后很有用,然而我问她她是否用到了这些学科或者说技术?她说没有,反正你好好学就是了。每个人都告诉我很重要, 但是你们确实用到了吗?

这是我在计算机接口与技术课上讲的(缘由是,在上接口课的时候,我在下面学 MFC,没听课,老师说你下节课上台随便讲点什么,那个老师挺好的, 我什么都不会,但是他没挂我),也是当时很迷茫的一次后自己得到的结论(现在来看当然是不对的)。我抱着自己的这个想法,只学了自己认为重要的课, 而且是自学,所有的软件科目都学的不错,硬件科目都挂了,差点没毕业。

我记得,有次蔡老师找我聊天,他说:「你们现在学的课都是很重要的,数学、操作系统、编译原理、数据结构和算法、信号等, 这才是计算机科班最最重要的课,你每一科都学的很好。你觉得你 C++ 学的很好,那么我告诉你,学院随便找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人,只要他耐心学, 给他三两个月学好并且可以超过你。你要学一些本质的东西,这些东西才是我们的优势」。

我个性有些强了,以至于大学和毕业之后学的、用的都只管自己喜欢,之后更加实效主义,用到什么便学什么。后来经历过的一些事和周围的人, 才慢慢的明白了这句话的正确性。就技术而言,我掌握的都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知识点,理论性的书籍总是能把这些不连续的点连成线、汇成面。 再后来才明白,「不管是学技术、还是做事,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然后掌握它,掌握它你就掌握的一切由此本质发散出来的东西」。

这句话我跟很多人都讲过,然而似乎也没什么卵用。以前写过一些文章,跟一些朋友聊天也总是敞开心扉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说给别人听, 总希望我经历过的坑别人不要趟,后来我很少这样做了,因为所有的事情,非经历不明白。

3. 焦虑-–—毕业以后干什么?

大四上学期的时候,大家都去西安找工作了,我没去。因为我没想好我以后要干什么,从事什么样的工作。后来被张老师骂去了: 你要纠结也先拿到 Offer 再纠结啊。

找工作的时候,已经快11月份了,大公司两拨都已经结束了,面了几家,感觉面试官都不怎么专业(尤其是金山,这里强烈谴责,故事有机会再讲), 唯独风行的面试官聊的不错,也就是我后来的主管邢师傅。当时学校还有些事,一直逼着回去,心烦意乱也就没再找,直接签了风行。

其实毕业以后干什么这个问题,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找到答案,看的书多了,经历的多了,反倒更加迷茫了。 「毕业两年的同学再见之后,就会发现大部分人的性情变化都很大,从无知到已知以后才明白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,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磨灭了当时的理想, 让人成熟了起来,开始适应社会」。

当我明白这些可能的变化以后,我不想这样,我不断的反抗与纠结,最终也不过是失去,仅此而已。

4. 扩展-–—毕业与工作之间的一年时间

忘了什么时候我突然间喜欢上了摇滚,许巍、郑钧之后听到了从杨溪那里听到了镜子中,我扎进了中国地下摇滚。某天, 杨溪的空间中看到"孤独的流星滑过,这无声夜空,记忆也从此带上,永久的黑白",我觉得这词简直 TMD 的美呆了,于是我开始听达达,听超载,听唐朝, 听指南针,听张楚。说杨溪是摇滚乐的领路人,一点都不为过。90 年代的摇滚,基本上都是他介绍给我的。

在我的理解里,摇滚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表达,对精神自由、人身自由的无限追求。真实不做作和自由,就是所谓的「摇滚精神」。 可惜的是现在中国摇滚真的太不给力了。

12 年初的时候,做了第一个音乐网站:乐魂,副标题是: "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这些已成回忆;每天都有新的问题,不知何时又会再忆起!", 目的不言而喻,和副标题一样,纪念自己曾经喜欢的音乐。

这一切似乎很美好,可是在毕业的时候,我病了,在家里养病养了 8 个月,那段时间我基本上只做一件事情,疯狂的听歌,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不应该听那么多的摇滚, 很多地下乐队的表达的东西太过压抑了,人也变的消极了,情绪也不会太好。

13 年 3 月份,正式开始我的第一段职业生涯,然而不管是自己还是公司环境已经不想一年前那么好了(以前在风行实习过一年时间), 自己的最大问题是不是技术上,而是个人情绪上,公司的环境直接表达是薪资和绩效考核上,后来被百事通收购了。

5. 扩展-–—北京一年

刚到北京的时候,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,对很多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激情。具体见以前的一篇文章(2013个人总结):

2013 年,我给自己的关键字是:"沉溺"。选择这个词是因为在家里待了一年左右,人都快废了。很多感觉再也回不来了,尤其是心静不下来去做事情, 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。其实,我觉得心态变了,什么都变了。我希望回归到最初的狂热,所以选择了沉溺。

北京一年时间我基本上都是在瞎折腾,学技术,折腾工具,写博客,写博客主题,看书,做乐魂,周六日的时候疯狂在网吧打游戏。 现在看来那段时间积累的知识和工具对我现在的影响还是蛮大的,以至于现在我再也不想写博客,不想逛论坛,不想研究工具,只想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。

人真的挺有意思的,在你没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总是想做各种尝试,觉得自己创意无限,当你真的有能力去做的时候,却发现自己没有了任何想法。

14 年年初,我的计划是在风行在踏实干一年,做一些技术上的积累。没想到一次谈话之后,就离开了风行,离开了北京

6. 焦虑-–—我的问题在哪里?

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事,第一件是从风行离职,入职江游。第二件是和女朋友的分手。这两件事对我的冲击比较大,使我第一次开始正式的认真地反思自己, 自己的问题在哪里?

这两个问题是 14 年一年思考的地方,新团队疯狂加人之后,我自己的想法比较多(我的想法在今年得到了验证,有机会再聊),工作环境又很吵,比较浮躁, 风行的工作环境相比现在好很多,他们的职业素养也相对比较高一些,通常不会打扰到你的工作,这里则不同。当时又换了一个住的地方(路边,吵)。 种种原因加到一起吧,上班时间耳机声音开的太大,耳朵听坏了,晚上休息不好。就这样,去年有一个月,基本上都是彻夜的失眠,白天早上睡觉,下午去公司上班。

说实话,我当时和经理的观点上有冲突,在风行我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。半年以后,我想明白了自己的在风行的问题所在, 这也可能是很多职场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,我这里写出来:

  • 做事情分不清主次,不知道什么才是对项目,对团队是重要的,什么是可以缓一缓的,这样会导致手上的活一直完不成;
  • 完美主义者,Make It Work Make It Right Make It Fast;
  • 心高气傲,眼里只有技术,而没有业务。殊不知业务能力比技术能力要重要的多;

总结来讲:自己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这些事情对于公司来讲并没有它应有的价值。当然这只是我的问题,底层团队也有自身的很多问题 (有机会对比一下原有的团队和现有的团队)。

分手以后,我从来没有谈论过我自己的感情问题,可能一直放不下吧,我的问题在于:!@#¥%……&*()

回到失眠的问题上,那段时间感觉身体和精神都特别疲惫,失眠过的人都懂。当时读了几本书,影响还是蛮大的:

  • 把时间当做朋友
  • 少有人走的路(1,2)
  • 遇见未知的自己

都是关于心智的书籍,同时换了相对安静地地方,失眠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。

7. 焦虑-–—现在环境是否适合我?

离开北京的时候,我给自己的定的是,不能做 Windows 下的开发,要么做 Python 开发,如果继续写 C++ 的话,只写服务器端的 C++。

现在做的是手游服务器开发,好像两者都满足了。刚来的时候,研发人员一共有 4 个人,服务器两个,客户端两个,没人管什么时候上班,没人管什么时候下班, 这一切似乎看起来很美。然而有两件事情是我始料不及的:

  • 公司的办公室政治
  • 团队的疯狂加新人

这两个问题,利益相关,不能展开来讲。去年 10 月份的时候,我写过一篇文章:最近这两个月

现在来看大多观点我还是赞同的,比较有意思的一段话:

如果一个团队没有一个成熟的工作流程,没有自己独特的团队文化,没有完全稳定。人员突然的倍增,无疑让整个团队更加的浮躁,更加难以定型。 那么我上面所考虑到的流程化、标准化、团队文化需要在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。即便功能实现了,游戏大卖了,但是这个团队依旧不能是一个优秀的团队, 所有的问题还会存在。下一款游戏还是需要无止境的加班!

去年 10 月份左右,团队的疯狂加人和公司的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事,让我开始思考这个团队/公司到底适不适合我,但是经过一次换工作精力之后, 加上我的一个客观了解,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,「任何公司,任何团队都会有各自的问题,没有到团队去做事情之前,没有办法保证你要去的团队比你现在的团队好, 如果无法保证的话,又何必要离开呢?」

后来的结论是,少抱怨,多沟通,多改变。

8. 焦虑-–—以后我要做什么?

这个问题是从大学毕业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,现在再次突显出来了,5 月份我写了一篇文章(存在印象笔记,没有公开), 当时随便写的(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这么亢奋):

nJerry In 2015/05/18

在团队中推行一个新的事物(比如一个高效的工具、一个比现有更好的平台)比你想象的要难的更多。

尤其是非技术人,他们可能不了解利用技术和工具到底可以帮TA做多少事情,Ta 每天重复性的花很长时间处理的数据,写个自动化脚本可能分分中就搞定了,并且可以自动化。

两个问题:

  1. Ta 们不知道有更好的办法,觉得现在处理的方式还挺好的,这些"时间上的浪费" 是 Ta 们工作的一部分,所以理所应当。
  2. 当你告诉他们这些你有更好的办法去用程序去解决,让Ta们提需求,我们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时,他们通常是拒绝的,他们觉得现在处理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,所以似乎没有什么需求可以提。

习惯是个双刃剑,一旦习惯了某一件事物,就很难去提升自己,比如一开始用公司的系统做一个查询花了 5s,觉得很慢,但是你不了解这个系统的实现和优化难度,也不好说什么,就忍了。每个到公司的新人,基本上都是这个过程,久而久之,大家都习惯了这个速度。突然有个愣头青去抱怨这个问题时,甚至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可能很好解决,大家通常不是告诉他去尝试修改,而是觉得这个速度还可以。事实往往可能是从 5s 优化到 5ms 仅仅需要一行语句的调整。

一个拥有"历史原因"的项目组,这种问题更为严重。成员不愿意接受新的工具、新的技术、保守残缺,包括主管在内没有愿意承担无形的风险,即便是0风险。

当遇到问题时,大家都倾向于先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,而这个方法是否好当时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评判,于是会信誓旦旦的说后续一定优化,事实上这个后续托了很久以至于相关模块负责人换了几波,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成了"历史原因"。

想起 陈皓 的一个微博:

这些东西,都是我3-4年前就讲过的事了,我在现公司也讲也实施,但效果不好。我现在越来越理解什么是"对牛谈琴"了。看到有些同学想推动工程师文化 ,我只能对他们说,不要去推动,应该去寻找,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就完了,因为你不需要去解决不存在的问题。

我觉得说的太对了,在团队中想做一点改变都是很困难的。截至到 14 年 8 月份,我坚定的以为我只要耐心的做好技术就够了,个人能力足够强到哪儿都吃香。但是我后来开始质疑了:

一方面,虽说"老子干的不爽就滚蛋"这种观点就没有错的,但是更换工作环境并且熟悉它是一个很累的过程,并且你没有办法保证你的新环境是优于现在的环境(除了工资高一些,福利待遇都不能保证);

另一方面,工作中大部分时候不需要那么好的技术,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上,大部分问题只需要一个解决方案,并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个解决方案足够好,尤其是站在公司的层面上,并不是说大家懒,而是优化通常费力不讨好,公司宁愿把你的精力花在其"更有价值"的事情上。当那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出现了问题的时候,只需要一个人出来把这个坑给添了就可以了。对于这种流程你觉得不合理,但是想一想好像又他妈挺合理的。

这段日子,一直在想,我从事这个行业是我的兴趣所在,我喜欢工程、喜欢编码、喜欢那种把问题完美解决的感觉。可是我发现我所喜欢的感觉在一点一点的被磨灭,终究有一天会厌烦,那时我又将何去何从呢?又或者说现在应该尝试换个环境呢?

前段时间鳗鱼离职了,离开之后,我总觉得团队少了点什么,一直说不清楚。和鳗鱼相处的一年时间,虽然没有深入的聊过, 平时闲侃的时候从他的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,最为重要的是:从业多年,还能对游戏保持一颗初心,他总是很激情,总是能把大家拉到一起头脑风暴, 总有讲不完的故事,他总是可以伪装成一个大R,一个小R,一个小白玩家,一个高玩。在这样的一家政治严重的公司,从他的身上我似乎没有看到任何政治的影子, 他的事情很多,但是永远那么积极乐观。

不说多年,我也只不过工作两年多,对曾经喜欢做的事情已经没有了多少感觉,开始厌烦了。那么我以后要做什么?

这样作为结尾,似乎全篇文章有些悲观了。

本来题目叫做:"我的不定期焦虑症-–—这几年的纠结与收获总结",后来想想发出去给别人看总是要有一些希望的,不希望自己的情绪影响到看到这篇文章的人, 于是就改成了现在的:"Smells Like Teen Spirit"。 同时,要做什么的问题,我已经有了答案,你可能不需要我的答案,只需要你自己的,你以后要做什么呢?

文章标题来自:Nirvana 《Never Mind》 专辑中的:Smells Like Teen Spirit,我感觉还挺适合的这篇文章的,少年心气。

First created: 2015-07-21 00:00:00
Last updated: 2022-12-11 Sun 12:49
Power by Emacs 27.1 (Org mode 9.4.4)